拐卖46名外籍女子入境,以反复嫁人的方式获利百万
征婚网消息称,近年来,随着婚恋市场需求激增,部分不法分子借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。最高人民检察院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,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婚介行业相关犯罪案件涉及1546人,案件暴露出行业监管存在多重漏洞。
一、合法外衣掩盖非法行为
中国现行婚介机构采用注册制准入,缺乏从业资质前置审查机制,推荐性国家标准难以形成约束力。部分犯罪分子通过注册合法公司,伪造专业资质实施婚姻诈骗。典型案例显示:
北京朝阳区王某某婚介所案:利用正规办公场所、签订服务协议等手段,安排已婚女性假扮相亲对象,骗取6名单身男性礼金及服务费共计89万元。成都市张某某文化公司案:招募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充当"婚托",通过虚构优质相亲对象身份,骗取128名受害人250余万元。
二、婚介平台审核机制存隐患
调查发现,多家婚介机构及婚恋网站存在会员信息审核漏洞,导致虚假身份诈骗高发:
江苏苏某伪造警察身份案:使用虚假证件在婚介平台注册,编造紧急医疗等事由诈骗8.9万元;
上海市许某婚恋网诈骗案:隐瞒已婚事实,以工程投资等借口骗取受害人300万元。
三、跨境婚介暗藏犯罪链条
国家明令禁止的涉外婚介业务仍在地下蔓延,形成灰色产业链:
福建黄某跨国婚介团伙:通过商务签证、旅游签证等方式组织跨境相亲,涉及拐卖妇女、强奸等罪名。
云南朱某偷渡案:以婚姻介绍为名组织12次非法出入境活动,收取高额中介费用。
广西万某跨国人口贩卖案:将46名外籍女性多次转卖,非法获利133万元。
四、婚恋平台成电诈新渠道
部分婚恋网站沦为网络犯罪导流入口:
浙江陈某网络赌博诈骗案:在社交平台伪装成功人士,诱导26名受害者参与虚假赌博网站,涉案金额847万元。
广东李某跨境电诈案:犯罪集团通过婚恋平台物色目标,以投资理财为名诈骗1679万元。
五、行业治理建议
检察机关建议建立多维度监管体系:
实施婚介行业准入备案制度,建立婚介从业人员黑名单数据库;
强化婚恋平台信息核验责任,推行实名认证+人脸识别双验证;
开展跨境婚介专项整治行动,建立涉外婚姻登记溯源机制;
搭建反诈预警平台,建立异常资金流动监测模型;
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选择正规备案机构,注意留存交易凭证,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。目前最高检已联合民政部、公安部等六部门启动婚介行业专项整治行动,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婚介机构合规性审查。